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作者
    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菜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避祸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简介

    《壬戌清明作》是清朝文学家屈大均的作品。主要抒发了作者反清无望的幽愤和悲怆。全因情写景,音节低沉,情调比较消极,表现了当时一般志士遗民壮志难酬的苦闷。

注释

    壬戌: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作:此处指天气变化。
    “落”二句:实即杜甫春望》诗中“感时溅泪,恨别惊心”之意,作者偏从正面说出,以落花、啼鸟之无知,更进一步衬托出自己的深愁远虑。
    :比喻隐伏草野,带时而起的志士。
    怆(chuàng):悲伤

译文

    阵阵轻寒,弥漫在清晨,片片阴,笼罩在暮色时分。愁闷里,竟然未觉到春意已沉。
    落花滴泪,是因有风雨的侵临,啼无情,此事自古而今。
    故国的江啊,突然称为梦寐,中华英杰人物又一次消沉。
    那醉梦独醒的猛士啊,四之广,却无处可以立身,年年的寒食,徒然上我客子之心。

赏析

    清明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凋零的严冬过去,煦暖的春天来临。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是祭奠和怀念亲人、朋友、同志的一个日子。这天人人都要戴,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并禁绝烟火,所以又称“寒食”。历代的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关于清明诗词。当时三藩已先后败亡,台湾郑氏政权也告倾覆,自清初以来全国大规模的抗清运动,在满汉大地主的血腥镇压下,至此暂告结束,清王朝得以巩固。作者眼看着复明无望,感到切肤的沉痛和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而作为遗民诗人的屈大均,在这天触景生情,将时节与自己的奋斗联系起来,抒发了反清无望的深沉幽愤和悲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