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四十老柴荆,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作者
    魏禧(1624年3月2日~1680年11月17日)明末清初散文家,与汪琬、侯方域并称清初散文三大家,与兄际瑞、弟礼合称宁都三魏,三魏兄弟与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岳维屏、彭任等合称易堂九子。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江西宁都人,明末诸生,明亡隐居翠微峰勺庭,人称勺庭先生。后出游江南,以文会友,传播其明道理、识时务、重廉耻、畏名义的学说,结纳贤豪,以图恢复。他的文章多颂扬民族气节人事,表现出浓烈的民族意识。还善于评论古人的业迹,对古人的是非曲直、成败得失都有一定的见解,著有《魏叔子文集》。
简介

    登雨花台》是清朝魏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以情感的起伏变化为线索,题为“登台”,笔墨却并没有以景物为主,而是倾尽全力喷涌出深沉浓烈的愤激哀怨之情。这些情感又集中于明代开国皇帝的陵墓被践踏翦伐这一具体事物的景象之上,使情感具有了坚实的基础,更能引发人们的共鸣,使人们的心灵受到无法抑制的颤动,从而增强了诗的力度。《登台》先抒情,后写景,先抒情诗因为迫不及待,后写景则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对仗工整。

注释

    花台:在今南京中华门外。
    麻鞋:此处指乡野农夫式的打扮。
    翦伐:采伐。园陵:指南京的明太祖朱元璋之墓。
    牛羊践履:形容皇陵的荒废景象。
    冠盖:指官僚们的冠服车盖。

译文

    四十年来,甘守贫困度残生,脚穿麻鞋,此日登台望旧京。
    满目破碎,大好河谁摧毁?一腔悲愤,园陵松柏竟凋零!
    牛羊践踏,大片春草籍,车驰骋,半是旧官显骄横。
    暮色苍茫,欲哭无泪残阳斜,悲猎猎,吹起大江呜咽声。

赏析

    魏禧是一位极富民族气节的文人。他生于明末,明亡后,与兄际瑞、弟礼隐居翠微山,筑室号“易堂”,授徒著述,有“宁都三魏”之称,又与彭士望等称“易堂九子”,而以禧之文名为最著。他深怀亡国之痛,在《许秀才传》中沉痛地说:“禧亦故诸生,方偷活浮沉于时,视二许能不愧死入地哉?”他的散文多表彰抗敌殉国和坚守志节之士,他的诗歌多抒写故国之寺和国破之悲。这首《登花台》诗就表达了他对明清易代的伤感哀痛。
    此诗作于1663年(康熙二年),距明亡已二十年。作为长期隐居故乡遗民诗人,魏禧四十岁时来到旧京南京,登上今中华门外的雨花台,仍感慨万千,写下这首七律。

延伸阅读
  1. 题云山
  2. 大铁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