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莫羡天池鹏,归莫问辽东鹤。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
请君得酒勿少留,为我痛酌王家能远之高楼。
醉捧句吴匣中剑,斫断千秋万古愁。
沧溟朝旭射燕甸,桑枝正搭虚窗面。
昆仑池上碧桃花,舞尽东风千万片。
千万片,落谁家?愿倾海水溢流霞。
寄谢尊前望乡客,底须惆怅惜天涯。
作者
-
范梈(pēng)(1272—1330)元代官员、诗人,与虞集、杨载、揭傒斯齐被誉为“元诗四大家”。字亨父,一字德机,人称文白先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历官翰清江林院编修、海南海北道廉访司照磨、福建闽海道知事等职,有政绩,后以疾归。其诗好为古体,风格清健淳朴,用力精深,有《范德机诗集》。
简介
《王氏能远楼》是元代诗人范梈创作的一首歌行体乐府诗。此诗借痛酌高楼,抒发了人生变幻的感慨,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前四句诗人表示人生万事倘若都能善于自处,身居斗室也觉天地自宽;中间四句收笔眼前,写痛饮王氏能远楼,以狂歌剧饮来求得自我解脱;后八句抒情,并寄语思乡的朋友,不必乡愁百结、惆怅无涯。全诗境界开阔,意象纷呈,平仄交错,蝉联而下,一气呵成,给人以意象飞腾,扬眉浩宇之感。
注释
1.王氏:姓王,名字、生平未详。能远楼:楼名,意指可极目远眺之楼。为王氏所营建或所购置,在元大都(今北京市)郊外。
2.天池鹏:南海的大鹏。《庄子·逍遥游》:“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辽东鹤:传说辽东人丁令威离家学仙得道,千年后化为鹤飞回辽东(事见旧题东晋·陶潜《搜神后记》)。
4.跬(kuǐ)步:半步,跨出一脚;后引申为举步、迈步此处前后两解皆通。寥廓:广远,空阔。
5.勾吴匣中剑:春秋时吴国以善造剑(有干将、莫邪等)著称故后人常借吴剑来称宝剑。勾吴,即吴国。
6.沧溟:大海。朝旭:朝阳。燕甸:元大都的郊野。燕,元大都古为燕地。
7.桑枝:扶桑(神话中长在东方日出处的神树)的树枝。虚窗:指能远楼的窗子。虚,窗为屋之敞洞,故称“虚。
8.“昆仑”句:传说神仙西王母居住在昆仑山,上有瑶池,种有仙桃,三千年一开花。昆仑池,传说西王母所居宫阙,“左带瑶池,右环翠水”。见《太平广记》卷五十六引《集仙录》。
9.流霞:传说中神仙的饮料名,“每饮一杯,数月不饥”(东汉·王充《论衡·道虚》)。
10.寄谢:传告。谢,告诉。尊前:饮席前。尊,通“樽”,酒杯。
11.“底须”句:此句意为,何必为远离家乡浪迹天涯而惆怅、悲哀呢!底须,何须。惜,哀伤。
译文
远游不要羡慕天池鲲鹏,回乡莫问辽东的白鹤。
人生万事自己躬行,方寸之地也有江山寥廓。
我们携带金樽美酒,共同登上能远高楼痛饮。
抽出吴王匣中的宝剑,砍断那千秋万古的悲愁。
沧溟外涌出一轮朝阳,阳光把莽莽苍苍照亮。几条桑枝的身影,点缀着高楼的轩窗。
我们看那昆仑池边,碧桃花开如此娇艳。它们伴着东风飞舞,化成天上云霞片片。
那片片云霞不知飞落谁家,我们举杯倒出万丈流霞。
去告慰那望乡的游子,何必惆怅在地角天涯。
赏析
范梈于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初到京城,时三十六岁,以卖卜为业。此诗当作于此时,是年某日,范梈与友人同饮于王家能远楼,作此诗抒发忧愤,劝入亦自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