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

平明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

谑浪肯居支遁下,风流还与远公齐。

此度别离何日见,相思一夜暝猿啼。 

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一说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时跟随父亲迁至剑南道绵州。一说即出生于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简介

    《别僧》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此诗通过对水西山景以及山僧闲适生活的描述,表现了山僧清绝超拔的气度,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倾心仰慕之情。全诗语虽平淡,意境却佳,对仗亦工,廖廖数句就刻出一个佛学高深、诗啸傲、行迹诡异、举止不凡、神态潇洒的高僧,足见李白清新脱俗的诗

注释

    ⑴山僧:名号不详。李白另有《寻山僧不遇作》诗,题中“山僧”或当与此诗中之“山僧”为一人。

    ⑵水西:即水西山,在安徽泾县西五里。

    ⑶舟:一作“杯”。泾溪:水西山下临泾溪。

    ⑷平明:天明,天亮。

    ⑸金策:即锡杖,杖高与眉齐,头有锡环,又叫声杖、鸣杖。梯:指的是山上的磴道。因远观登山,如登梯而上,高入中,故云“踏云梯”。

    ⑹腾身:跃身。三天:佛教称色界、欲界、无色界为三天。这里泛指高空。

    支遁:东晋高僧,精通《庄子》和《维摩经》,常与当时名士殷浩、郗超交往。为人放浪不羁,善谈玄理。《世说新语》载:“支道林常养数匹,或言道人畜不韵,支曰:‘贫道重其神骏。’”

    ⑻远公:指东晋高僧慧远,居庐山东林寺,为净土宗初祖。博综六艺,尤善老庄,曾与陶渊明等名士三十多人结莲社,谈玄论道,吟诗作赋,颇有风流名士风度,为后代文人所赞赏。事见慧皎《高僧传》。   

译文

    你是何处的名僧来到水西山,乘着扁舟而赏,宿于泾溪。

    天亮时分与我只别去上山,手持禅仗去攀登山中蹬道。

    向上腾起身体顿觉离天很近,抬足向回而视只见众多的山岭很低很低。

    戏谑放浪哪里肯居支遁之下,风流俊赏与远公慧远而齐名。

    你我此番别离何日才能相见,相思难眠唯听得猿声阵阵。 

赏析

    《别山僧》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至十四载(755年)间,当时李白游宣州泾县(今属安徽宣城)之水西寺。

    李白自从天宝三载(744年)辞京还山后,便浪迹天涯,过着游山览水、访僧问道、纵情诗酒的漫游生活。在天宝末年,他在皖南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带,盘桓最久,为这里的山水风光和风土人情所迷恋。除了与山翁樵夫、屠沽渔商、隐士逸人相交往外,还常常走观串寺,广与和尚道士交朋友。和李白交游的僧人道士,一般都是些精通佛玄、能诗善文的诗僧、学问僧或有学识才情的道士。此诗中所赠别的“山僧”,即是这样的一位多才多艺、道行高深的名僧。

    其时李白游水西寺。水西寺是对水西山三寺的泛指。据《江南通志》记载,水西寺建在泾县西五里的水西山上。这里“林壑邃密,下临深溪,旧建宝胜、崇庆、白云三寺。浮屠对峙,楼阁参差,碧水浮烟,咫尺万状”。历代名人多到此游览,一些游方的僧人也常封这里挂锡访学。李白所结识的这位山僧,就是外地的云游僧,他也和李白一样是到水西寺游访,二人因此才相逢相识。临别时李白作此诗赠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