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寻挂云阙,十顷含风湾。
开门弄清泚,照见双铜钚。
池台半禾黍,桃李余榛菅。
无人肯回首,日暮车班班。
史君非世人,心与古佛闲。
时邀声利客,来洗尘埃颜。
新亭在东阜,飞宇临通阛。
古甃磨翠壁,霜林散烟鬟。
孤云抱商丘,芳草连杏山。
俯仰尽法界,逍遥寄人寰。
亭亭妙高峰,了了蓬艾间。
五老压彭蠡,三峰照潼关。
均为拳石小,配此一掬悭。
烦公为标指,免使勤跻攀。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