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流沙道,西征过北门。

但添新战骨,不返旧征魂。

楼角临风迥,城阴带水昏。

传声看驿使,送节向河源。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简介

    《东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乾元二年(759)秋冬之际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当时人在秦州城,诗中写登秦州城上东楼的所见所感,抒发战乱不息之慨。 

注释

    (1)东楼:在秦州城。《通志》:“东楼跨府城上,形制尚古。”

    (2)流沙:沙漠。指吐蕃所居之地。

    (3)但:只。

    (4)征魂:指出征战士的灵魂。

    (5)凌迥(jiǒng):高高地迎风凌空而起。

    (6)昏:昏暗。

    (7)声;这里指驿使的传呼声。

    (8)驿使:信使,出往外域的使节。

    (9)节:使节。“送节向河源“:用汉代张骞西寻河源事,指当时使者前往吐蓄谈和。   

译文

    走上那万里迢迢的沙漠之路,西行的人们都要经过这座城门。

    一次次的出征啊,只是增添着新死者的尸骨,却不见旧死者返回灵魂。

    楼的檐角凌翘起,多么高寒;城的阴面靠近渭水,一片昏暗。

    城门下又有驿使喧呼而过,该是西行远途与吐蕃和谈。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秋冬之际登秦州城东楼所作,东楼的位置在秦州城东门上,因此东来西往的人,都必须从这座楼下经过。诗人抓住东楼的这一特点,从对过此楼而西的将士、使节命运的关切中,表达诗人对战争的忧虑。   

延伸阅读
  1. 寓目
  2. 题郑县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