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梵呗静,水月影俱沉。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许尘侵。岁晚忆曾游处,犹记半竿斜照,一抹界疏林。绝顶茅庵里,老衲正孤吟。
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此生著几两屐,谁识卧游心?准拟乘风归去,错向槐安回首,何日得投簪。布袜青鞋约,但向画图寻。
作者
-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号楞伽山人。皇太子改名胤礽,才得以恢复。清朝著名词人,词风与李煜相似。纳兰出身显赫,父亲是康熙时期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纳兰性德自幼修文习武,康熙十五年(1676年)高中进士。初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长年被迫追随康熙左右。
纳兰性德生性淡泊名利,最擅写词。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纳兰性德在清初词坛独树一帜,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直指本心。”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亡于寒疾,年仅三十一岁。被王国维称为“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词人。
简介
《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题画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西山秋爽图所画之景,斜晖脉脉,山林萧疏,绝顶之上,一孤僧悠然闲坐;下片写词人的感触,画中老僧闲云野鹤般的生活,让他无限向往,他也希望能够摆脱尘累,去享受恬淡平静的时光。全词物我交融,情景相谐,用词清丽,有一种云淡风轻的静谧感。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
西山秋爽图:据清高士奇《江村书画目》,高士奇曾藏有元人盛懋所绘《西山秋爽图》,词人所题咏者或即此画。西山,在北京西郊。
梵呗(fàn bài):佛教作法事时的歌咏之声。
半竿斜照:明汤传楹《前调·与吴维申甫及》:“半竿斜日,一秤残局,且作浮生谱。”
绝顶:山之最高处。
老衲:年老的僧人。
锡:锡杖。僧人所持的禅杖。其制为杖头有一铁卷,中段用木,下安铁纂,振时作声。梵名隙弃罗,取锡锡作声为义。《得道梯橙锡杖经》:“是锡杖者,名为智杖,亦名德杖。”晋竺僧度《答杨苕华书》:“且披袈裟,振锡杖,饮清流,咏波若,虽王公之服,八珍之膳,铿锵之声,炜晔之色,不与易也。”
溪头:犹溪边。《水经注》:“渭水之右,蹯溪(水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南,传说为周吕尚未遇文王时垂钓处)……水流次平石钓处,即太公垂钓之所也。”
涧边琴:《宋书·隐逸传》:“衡阳王义季镇京口,长吏张邵与颐姻通,迎来,止黄鹄山。山北有竹林精舍,林涧甚美。颞憩于此涧,义季亟从之游。颗服其野服,不改常度。为义季鼓琴,并新声变曲,其三调游弦、广陵、止息之流,皆与世异。”
几两屐(jī):即“阮家屐”。泛指木屐。《晋书》卷四十九《阮籍列传》:“初,祖约性好财,孚性好屐,同是累而未判其得失。有诣约,见正料财物,客至,屏当不尽,余两小簏,以着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诣阮,正见自蜡屐,因自叹曰: ‘未知一生当着几量屐!’神色甚闲畅。于是胜负始分。”
卧游:谓游目山水画以代游览。《宋书·宗炳传》:“有疾还江陵,叹日:‘老疾俱至,名山恐难偏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
槐安:槐安国或槐安梦的省称。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载,淳于棼饮酒古槐树下,醉后入梦,见一城楼题大槐安国。槐安国王招其为驸马,任南柯太守三十年,享尽富贵荣华。醒后见槐下有一大蚁穴,南枝又有一小穴,即梦中的槐安国和南柯郡。后因用“槐安梦”比喻人生如梦,富贵得失无常。
何日得投簪:丢下固冠用的簪子,喻弃官。南朝齐孔稚圭《北移文》:“昔闻投簪逸海岸,今见解兰缚尘缨。”
布袜青鞋:布袜,草鞋,多指隐者或平民装束。借指隐居。唐杜甫《奉先刘少府新书山水障歌》:“若耶溪,云门寺,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宋辛弃疾《点绛唇》:“青鞋自喜,不踏长安市。”
译文
空旷的山岭中,连寺庙的颂赞声都消歇了,月亮和它的影子一并沉映在水中。尘世外一方幽境,悠然自得,不许有尘世的侵扰。岁末时节,回忆起曾经游玩过的地方,仍然记得夕阳西下时疏林上的一抹霞光。高山顶上的茅草僧舍中,年老的僧人正在独自吟诵佛经。
拄杖行走于云山之中,安然垂钓于溪头之上,拨弄琴弦于涧水之岸。(如此隐居山中,云游一生)能穿破几双木屐?我赏画神游的心境又有谁能够理解?我欲脱离宦海,回首往事不过是梦一场,何日才能实现弃官隐居的愿望?怕是这隐居的约定,只得在这幅画中兑现了。
赏析
该词具体创作年份未知,应是词人题咏盛懋《西山秋爽图》而作。词人出身官宦之家,繁华生活早已让其厌倦,画中老僧闲云野鹤般的生活让其羡慕,固借此题画表达出来。这首词是其题画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