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马并驱攒八蹄,二马宛颈??尾齐。
一马任前双举后,一马却避长鸣嘶。
老髯奚官骑且顾,前身作马通马语。
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若有声。
前者既济出林鹤,后者欲涉鹤俯啄。
最后一匹马中龙,不嘶不动尾摇风。
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
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简介

    韩干马十四匹》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前十二句分写十六匹题为十四匹,有意),时分时合,夹叙夹写,穿插转换,错落有致。写了十六匹,然后点题。第十三句“真是”,得马之神,是对韩干的高度赞同。第十四句是自赞,作者对自己的诗作充满了信心。作者自赞之意在引出末二句议论:世无伯乐、韩干,则虽有韩干画马之才,虽有为韩干画马之才之人题诗传神之功力之人,亦将无所得其用,可作多种联想。

注释

    ⑴韩干:大梁人,官太府寺丞。善画人物,尤工鞍马。初师曹霸。天宝中召入供奉,悉图宫中名马。
    ⑵攒:并接。一说四蹄聚集在一起。
    ⑶宛颈:弯颈。鬃尾齐:指马鬃和马尾一样高,一样齐。
    ⑷任前:把全身的重量放在前两条腿上。举后:举起后蹄去踢。
    ⑸却避:退避。
    ⑹老髯:长着胡子的老头。奚官:王十朋注引程季长:“奚官,养马之役者。”即马佚。
    ⑺前身作马:上辈子曾经是马。换句话说,是马脱生的。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⑻微流赴吻:细微的流水流向马嘴。若有声:似能听到马喝水的声音。
    ⑼既济:已经渡过溪水。出林鹤:像飞出树林的鹤一样伸着脖子站立。
    ⑽涉:涉水,指经过溪水。鹤俯啄:像鹤一样低头啄食。
    ⑾马中龙:最好的一匹马。
    ⑿尾摇:尾巴摇动而产生了风。
    ⒀韩生:指韩干。
    ⒁苏子:指苏轼
    ⒂伯乐:古代善相马者,秦穆公时人。一说为赵简子之臣。

译文

    两马并驾八只蹄子并接一起,两马弯下颈马鬃和马尾一样高。前马后蹄踢着后马重量压在前蹄,后马往后退避长声嘶鸣。长胡子的看马老头向后看去,上辈子是马能听懂马语。后边的八匹有行走的有饮水的,细微流水流向马嘴似能听到水流声。前马渡过河水像飞出树林的伸长着脖子,后马想要渡河像鹤低头啄食一样。最后一匹是马中之龙,不嘶鸣身也不动尾巴摇出了。韩干画马如同真马,苏子作诗如画作一般。世上没有伯乐也没有善于画马的韩干,这些诗这些画谁能看懂?

赏析

    这首诗于熙宁十年(1077)三作于徐州的这首七言古体诗。韩干,相传年少时曾为肆雇工,经王维资助学画,与其师曹霸皆以画马著名,杜甫在《丹青引》里曾经提到他。他的《照白图》等作品尚存,而苏轼题诗的这幅画,却不复可见。
    诗题说是“马十四匹”,画中的马,却不止此数。南宋楼钥在《攻媿集·题赵尊道渥洼图序》里说:他看见的这幅渥洼图,是李公麟所临摹的韩干画马图。“马实十六,坡诗‘十四匹’,岂误耶?”楼钥因而题苏轼诗于图后,自己还作了一首‘次韵’诗。李公麟临摹那幅画,当属可信。临摹本中的马是“十六匹”,也很值得注意。王文诰“据公诗,马十四匹,楼所见并非临本也”的案语,是缺乏根据的。按苏轼这首题画诗中的细节,那些说“据公诗,马十四匹”的人,漏数了一匹,搞混了一匹,实际上是十六匹,和李公麟所临摹的画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