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简介

    《捣衣》出自全唐诗:卷225_60,是唐代杜甫所做的五言律诗

注释

    《唐诗解》:

    赵子常曰:用“音”字会一诗之意。

    《唐定》:

    瘦硬沉深,味与诸家夐别。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珽曰:此诗因闻砧而托捣衣戍妇之辞,曰“亦知”,曰“已近”、“况经”,曰“宁辞”、“一寄”,通篇俱用虚字播弄描写,何等宛转呜咽!

    《唐诗归》:

    钟云:二语一字不及捣衣,掩题思之,却字字是捣衣,以情与景映出事来,笔端深妙!“久客得无泪?故妻难及晨”,亦是此法(“巳近”二句下)。谭云:余尝爱此二语,与右丞“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皆以其涵蓄渊永意出纸外,而王语之渊永以清,此语之渊永以厚,不可不察(末二句下)。

    《杜臆》:

    起句代作戍妇之辞,悲甚。“苦寒”、“长别”,起下“捣衣”有力。

    《而庵说唐诗》:

    以“捣衣”名篇,此首前解写捣衣人之苦心,后解做捣衣,却又用虚逆法,绝不粘“捣衣”二字,妙作也。此首妙在下“戍不返”三字,使人读去,眼泪迸出也。通首精神结聚在“亦知”二字上,起用虚字,却如此有力,真大家数作也。

    《义门读书记》:

    如泣如诉,前四语俱在题前落脉。“深”字能与“不返”二字呼应(“一寄”句下)。

    《杜诗详注》:

    三、四承首句,五、六承次句。七承五、六,仍应“拭清砧”;八承三、四,仍应“戍不返”。分之,则各有条绪,合之则一气贯通:此杜律所以独至也。

    《茧斋诗谈》:

    前六句只说心事,而景自在:末用闻者评论,精神加一倍。写捣衣之心,字字成血,此方是沉著。“已近苦寒月”四句,挑剔法,一气如话。

    《唐诗归折衷》:

    敬夫云:中有砧声,凄然入耳(“已近”句下)。

    《唐诗笺注》:

    通首妙在数虚字一气团结,曲而弥挚。

    《唐宋诗醇》:

    铿然清响,亭皋叶下,陇首云飞,故当逊其真至。张远曰:王湾诗:“风响传声不到君”,即此末句意,但蕴藉不如耳。

    《唐诗别裁》:

    通首代戍妇之辞,一气旋折,全以神行。

    《读杜心解》:

    上四,俱在题前领意;赶至五、六,才以落题为点题,却仍是凌架过去。虽两字明点,实不曾着纸也,结联乃咏叹法。

    《杜诗镜铨》:

    邵云:起语悲甚(‘亦知’二句下)。刘须溪曰:此晚唐所竭力彷佛之者。

    《唐诗观澜集》:

    玲珑蕴藉,两擅其长。孰谓少陵不足于妙悟耶?

    《唐诗绳尺》:

    前篇犹可入手,此见公之独步。

    《唐宋诗举要》:

    此句已截去无数语而出之,故觉开口便凄至动人(“亦知”句下)。吴曰:四十字,一字百转。 

译文

    前六句是托为戍妇的话,末二句则是作者的话,是杜甫闻砧有感时事而作。杨慎 《丹

    铅录》:“古人捣衣,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如春米然,今易作卧杵。”按王建《捣衣曲》:“明庭中

    捣衣石,掩帷下堂来捣衣。妇姑相对神力生,双揎自腕调杵声。”则唐时捣衣仍为二人对立。但不必

    拘于二人。

    [一]起句极深刻沉痛,因为已撇过许多活许多痛苦才说出来的。黄生:“思妇必望征人之返,

    开口即亦知戌不返,可见安史之乱,官兵死亡者甚众,家人亦不意生还。举笔动关时事,岂若他人

    拈题泛咏战!”又云:“望归而寄衣者“常情也,知不返而必寄衣者,至情也,亦苦情也。安此一句

    于首,便觉通篇字字是至情,字字是苦情。”此解甚确,砧,捣衣石。

    [二]两句说明捣衣的心情。一来天冷,二来久别。

    [三]二句承上而来。熨,音运,用火斗按平布帛。倦,疲劳。熨一作衣,不对。因与下句“塞

    垣”不相称,这里捣熨也是“复词偏义”。塞垣,丈夫征戍之地。

    [四]捣衣之声。响彻空外,可见用尽了闺中的力量。这正是爱情和苦心的表达啦。”按末二

    句乃杜甫同情戍妇的话,君字当指所有的读者。——此诗多用虚字斡旋,故特别显得缠绵婉转。前人

    说此诗“中四语起皆用虚字,亦其语病”,未免教条。不知此诗如不用虚字、对戍妇的心理状态便难

    以作深入的曲折的刻划。

延伸阅读
  1. 促织
  2. 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