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齐为与国。张仪以秦、魏伐韩。齐王曰:“韩,吾与国也。秦伐之,吾将救之。”田臣思曰:“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王曰:“善。”乃许韩使者而遣之。
韩自以得交于齐,遂与秦战。楚、赵果速起兵而救韩,齐因起兵攻燕,三十日而举燕国。
翻译注释
韩国、齐国结为盟国。张仪用秦国、魏国的军队进攻韩国。
齐宣王说:“韩国是我们的盟国。秦国进攻它,我准备去援救它。”囹臣思说:“君王的谋划错了,不如听之任之。当初燕王子哙把国君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百姓不拥戴予之,诸侯不和他交往。秦国进攻韩国,楚国赵国一定援救它,这是上天把燕国赏赐给我们。齐宣王说:“好。”于是就假装答应韩国使者去救援并打发他回国。韩国自己认为与齐国有邦交关系,于是就跟秦国交战。楚国、赵国立即发兵援救韩国,齐国趁机发兵攻打燕国,三十天就攻占了燕国。
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畔经离道之书”。“《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师道作《战国策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