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心主之脉,出于中指之端,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留于掌中,伏(一本下有行字)两骨之间,外屈出两筋之间,骨肉之际,其气滑利,上二寸,外屈(一本下有出字)行两筋之间,上至肘内廉,入于小筋之下(一本下有留字),两骨之会,上入于胸中,内络心胞。
心主出中冲。中冲者,木也。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陷者中,手心主脉之所出,为井。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一壮。
劳宫者,火也。一名五里,在掌中央动脉中,手心主脉之所留也,为荥。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大陵者,土也。在掌后两筋间陷者中,手心主脉之所注也,为俞。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三壮。
内关,手心主络,在掌后去腕二寸,别走少阳,刺入二分,灸五壮。
间使者,金也。在掌后三寸,两筋间陷者中,手心主脉之所行也,为经。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三壮。
门,手心主,去腕五寸,刺入三寸,灸三壮。
曲泽者,水也,在肘内廉下陷者中,屈肘得之,手心主脉之所入也,为合,留七呼,灸三壮。
天泉,一名天温,在曲腋下去臂二寸,举臂取之,刺入六分,灸三壮。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皇甫谧总结了魏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吸收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做了十分繁重的选材整理工作,并加入了自己的实践经验而著成本书。
有北宋熙宁二年初刊本、南宋及元刊本、明正统二年(1437)重刊本、嘉靖刊本及《医统正脉》刊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