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秋兴有感
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声。
王安石平甫归饮
无田士相吊,亦以废燕乐。我官虽在朝,得饮乃不数。诗书向墙户,宾至无杯杓。空取上古言,酬之等糟粕。有如扬子云,岁晚天禄阁。但无载酒人,识字真未博。叔兮归自东,一笑堂上酌。绪余不及客,儿女聊相酢。高谈非世欢,自慰亦不恶。寄言繁华子,此趣由来各。
王安石蒙城清燕堂
清燕新碑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後世风。庭下早知闲木索,坐间遥想御丝桐。飘然一往何时得,俛仰尘沙欲作翁。
王安石蓼虫
蓼虫事业无余习,刍狗文章不更陈。隐几自怜居丧我,倨堂谁觉似非人。难堪藏室称中士,祗合箕山作外臣。尚有少缘灰未死,欲持新句恼比邻。
王安石两山间
自予营北渚,数至两山间。临路爱山好,出山愁路难。山花如水净,山鸟与云闲。我欲抛山去,山仍劝我还。祗应身後冢,亦是眼中山。且复依山住,归鞍未可攀。
王安石老景
老景春可惜,无花可留得。绕屋褚先生,萧萧何所直。每嫌柳浑青,追怅李太白。多谢安石榴,向人红蕊拆。
王安石腊享
明星惨澹月参差,万窍含风各自悲。人散庙门灯火尽,却寻残梦独多时。
王安石将赴南徐任游茅山有作
丹阳太守意如何,先谒茅卿始下车。展节事君三黜後,收心奉道五旬余。回寻灵药逢芝圃,欲叩真关借玉书。不用从人问通塞,天教吏隐接仙居。
王安石将次洺州憩漳上
漠漠春风里,茸茸绿未齐。平田鸦散啄,深树马迎嘶。地入河流曲,天随日去低。高城已在眼,聊复解轻齎。
王安石寄张先郎中
留连山水住多时,年比冯唐未觉衰。篝火尚能书细字,邮筩还肯寄新诗。胡床月下知谁对,蛮榼花前想自随。投老主恩聊欲报,每瞻高躅恨归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