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间度月华,流彩映山斜。
晕逐连城壁,轮随出塞车。
唐蓂遥合影,秦桂远他车。
欲验盈虚驶,方知道路赊。

作者
    张正见,(?——约575年)字见赜,清河东武城人。生年不详,卒于陈宣帝太建中。年四十九岁,代表作有《明 君词》、《湓城》等。
简介

    张正见此是以咏为题的。它表现着作者对自然美的讴歌与向往。

注释

    起句是月光之咏。“岩间度月华,流彩映斜。”极写月色之美。“咏月”而不“对天”,却自然地上着眼,迂回包抄,真是别具法眼。“度月华”句。度,本是投入的意思。“度”字引出月华之咏。而后,“流彩映山斜”,则为月华之颂:“彩”,表现了山的绚烂,“映”则写出了光的辉煌。“流彩”而“映”,多么绚烂的月下关山!这使人不能不想到,地上的月光这么美,那么天上的月亮呢?
    承句自然地写到了月亮的形象,即明月之吟。正面写明月是很难的,这是因为,很难避免重复众多诗人的前辄。作者选择月的光环——月晕。千古咏月,鲜有从这个角度去落笔的,很有新意。作者将月晕喻为罕世瑰宝和氏璧,也流露作者的珍爱之情。“晕逐连城壁,轮随出塞车”,写月亦有情。月轮亦步亦趋,依依相送,似有无限情怀,尽在不言之中。在作者笔下,月是高贵的,贵如连城之璧;又是平易亲切的,待人有无限情怀,这未尝不是一种人际关系的理想,自觉或不自觉地移情在景物上。
    起句、承句自地写到天,给人一种浑莽壮阔的空间之感。转句写月的掌故。从空间范围,转至“历史”范畴上来。
    转句从神话、传说角度落笔写来,娓娓动人。
    “唐蓂遥合影”。蓂,即蓂荚。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瑞草。相传,唐尧时候,有草夹阶而生,随月而死,每月初一日生一荚,至月半则生十五荚,至十六日后,每天凋零一荚,到月底豆荚就掉光了。若是二十九天的小尽月份,因此蓂又被称之为“历荚”。这句的意思是说,唐尧时,月光曾照蓂荚,夹阶而生。按影通假影,这里说月光的意思。
    “秦桂远分”。桂,指桂林。因为秦朝设置桂林于此,因而得名。“秦桂”就是这个意思。“桂林”,除了作为地名外,其词意兼有“桂花树林”之意。相传月中有桂树,故明月又别称“月宫”、“桂魄”。于是作者浮想联翩,以秦朝的桂林郡,远从“月宫”分来了桂,于是大地桂花繁衍,香溢人间。
    借助神话故事,将明月写得那么美好,故事也十分引人,落笔角度非常巧妙。
    结句,角度由景及人,写人对月的感慨。古诗的传统手法,大多是前面写景,结句抒情。“欲验盈虚驶,方知道路赊。”“盈虚”本指月的圆缺,这里借代指月。“验”字是承上句“神话传说”而言,句意是:想驰车向月亮询问验证“唐蓂”、“秦桂”传说的真伪,才知道路途是那么的遥远,生发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与感慨。
    诗句语言活泼,富于变化。
    如,文中多次提到“月”,但全诗仅出现一次“月”字。其余,均转换方式、角度表达出来。如“月华”和“流彩”同指月光,“晕”、“轮”同指月亮,“秦桂远分花”,巧妙地省略了“月”字(应是秦桂远自月中分花)。这些,都使得诗句语言规避了重复、单调的弊害,使之清新且耐人寻味,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语言能力。
    作者善借一词而兼具双关之意。如“桂”字既可作地名,又兼谐树名一般,“盈虚”除作为月的代称外,还可兼具伸屈、进退之意,这就赋予了“方知道路赊”双重含意,除明月不可及之外,还兼有理想不可及的感喟。
    这首咏月诗,能不落窠臼,调转各种新鲜的角度,表现了明月的采,富有作者的个性特色,是咏月诗中的上乘之作。

译文

    月华:月亮的精华。月光也。
    流彩:移动的光彩。
    晕逐:月晕追逐。
    连城璧:价值连城之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后用以指极珍贵的东西。
    轮:月轮。
    出塞:出边塞。
    唐蓂:唐尧的蓂荚。传说中尧时的一种瑞草。亦称“历荚”。
    秦桂:秦国的桂花
    盈虚:月盈月亏。
    赊:长,远。古同“奢”,奢侈。

延伸阅读
  1. 游简寂观
  2. 关山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