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岩古潮阳,有山峙其东。下为信国祠,额榜曰大忠。

丹青半剥落,冠笏犹清雄。我来主此山,私淑怀愚衷。

载稽登科记,降神缅维崧。是为夏五月,万树榴花红。

令辰纪端二,致祝叩寝宫。忆公昔驻此,酹张许二公。

祠碑俨在壁,马冢荒原中。炎精忽不祀,支天难为功。

我今酹公酒,司令仍祝融。胡风西北来,边愁浩无穷。

河山易破碎,回顾忧心忡。何以邀公灵,海气天濛濛。

寒鸦几夕阳,懔懔思英风。

作者
    丘逢甲(1864年~1912年),汉族,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祖籍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今广东蕉岭),1864年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1887年中举人,1889年己丑科同进士出身,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1895年5月23日,任义勇军统领;1895年秋内渡广东,先在嘉应和潮州、汕头等地兴办教育,倡导新学,支持康梁维新变法;1903年,被兴民学堂聘为首任校长;后利用担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的职务之便,投身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与同盟会等革命党人参与许雪秋筹划的潮州黄冈起义等革命活动。中华民国建国后,丘逢甲被选为广东省代表参加孙中山组织的临时政府。1912年元旦因肺病复发,1912年2月25日病逝于镇平县淡定村,终年48岁。台湾建有逢甲大学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