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舍初成病乍轻,杖藜巾褐称闲情。

炉开小火深回暖,沟引新流几曲声。

暂约彭涓安朽质,终期宗远问无生。

谁能役役尘中累,贪合鱼龙构强名。

作者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天祚三年七月初七,李煜出生在金陵。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简介

    舍初成病乍轻:山舍,不详所指。病,未必是色身之病,或为五蕴烦恼之病亦未可知。这句是说,山中的精舍建成后,觉得病爽然轻了许多。
    ②杖藜巾褐称闲情:杖藜,即藜杖,藜茎所作的杖。《晋书·山涛传》“以母(山涛母)老,拜赠藜杖一枚。”王维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李煜此句实有王维诗意。褐,粗布衣,因以为贫贱人的代称。李煜在此意为不愿穿龙袍,只甘心做一个普通人。
    ③炉开小火深回暖,沟引新流几曲声:这是李煜形容他隐居山舍的闲情悠静生活,给人以确实跳出红尘烦恼世界的感觉。
    ④暂时彭涓安朽质:彭涓,疑即彭殇,犹言寿夭,指寿命的长短。彭,彭祖,传说曾活到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这句是说人的寿命长也罢,短也罢,其实都只是暂时的寄居色身。色身早晚要坏朽的。
    ⑤终期宗远问无生:终,终了,最后。期,期望。宗远,宗,追步,效法。远,即远公,庐山慧远。东晋高僧(公元334—416年)。本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早年博通六经,尤善老庄。后从道安出家,精般若性空之学。东晋太元六年(公元381年)入庐山,倡导弥陀净土法门。相传他和十八高贤共绪莲社,同修净业,后世净土宗人推尊为初祖。著有《法性论》、《沙门不敬王者论》等。问:学习,追求之意。无生,即不生不灭。或无生法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德尊普贤第二》谓:“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罗尼门。”又《圆满成就第九》谓:“世尊告言: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极乐。”李煜这句是说,他最后一定要象慧远大师那样皈依净土而进入极乐世界。意谓无意过问朝政。
    ⑥谁能役役尘中累:役役:劳而又劳,累而又累之意。尘,佛教谓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引伸为尘世如红尘,尘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谓:“无眼耳,鼻舌身意,乃至无意识界。”又《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寿乐无极第三十二》谓:“何为著世事,讠尧讠尧忧无常。”又《劝谕策进第三十三》谓:“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李煜此句是说:与人勾心斗角是很累人的,他自己不愿做徒劳无益的事。
    ⑦贪合龙构强名:龙,即鲤鱼化龙意。不要勉为其难的竟争贪图那些毫无意义的虚名。李煜为元宗李璟第六子。历来是以长为嗣,自己排行六,嗣帝位对他来说那是非分之想,这与鲤鱼想入龙门的幻想是没有什么区别的。鲤鱼化龙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就没有必要去累自己而“役役”了。

译文

    这首《病起题山舍壁》诗与两首《渔父》词就主题而言,应该是一致的。即示人回避宫廷斗争的刻意韬晦之作。两首《渔父》词,是题在《供奉卫贤春江钓叟图》上的,而这首七律诗,却是题在山舍墙壁上的。李煜的意图很明白,就是想让人人看到这些诗作,更想让人知道他不关心朝政,或者确切地说这是专给那些猜忌他的人看的。不然,为何总要题在显眼处呢?这正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他刻意写这些诗词,实际是不打自招,弄巧成拙地暴露了他的问鼎意图,依长兄太子弘冀机警沉诈之质,肯定是会看穿他的内心的。所幸弘冀于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九病死。弘冀之死,其因不明,亦是迷案,谁又知非他人先下手为强呢?李煜的五位兄长皆死的不甚合理。但李璟元宗死后,李煜这条“鲤鱼”自然而然地就化成了“龙”了。其实李煜当初并不叫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在元宗李璟晏驾后,嗣位于金陵时“更今名。”嗣位后改名李煜,其实质意义,又就是“鲤鱼化龙。”这里无意研讨弘冀太子的死因,但李煜的嗣位是大有文章的。他既无意“有意千重”,又无心“宗远问无生”,他的“垂纶”和“杖藜”只是他实施他“鲤鱼化龙”计划的一个步骤而已。窃以为数兄死因不明,必与李煜有关。何以故,所谓天机泄于病处。自更名为“煜”,故“煜”实隐藏了他的一切不可告人之处。后宋太宗赵光义赐牵机药与煜,虽残痛之状绝极人寰,亦疑煜弑诸兄之恶报也。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周振甫谓:“李煜有《病起题山舍壁》,当是在过隐居生活时写的。”“这首诗反映了他的山居生活,炉开小火,沟引新流,杖藜巾褐,确有隐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