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江南来,来时月上弦。悠悠行旅中,三见清光圆。
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
朝发渭水桥,暮入长安陌。不知今夜月,又作谁家客。
作者
-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简介
客人你从江南来,来的时候还是月初(上弦是月初)。漫漫旅途中,三次碰到了月圆(时间长的意思)。早上陪伴着残月(月末)出发,晚上又伴随着新月(月初)露宿。(这句讲的是旅途行路艰辛,早起晚睡,月初到月末)谁说月亮是无情的,她不是千里一直远远地追随吗?早上从渭水的桥边出发,晚上到了长安小道上。(指的是行速迅疾)不知道今夜的月亮,又在一直陪伴着哪家的客人?
译文
“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在朝朝暮暮的行止中,唯一可供安慰的只有高不可攀的明月,三句一连三个“月”字,字面的密集凸显出感情的缺憾。在表层的静谧之下,应该是害怕一触即发的彻骨寂寞所以点到为止吧。
无法排遣的寂寞却是不得不排遣的,于是只好用“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聊以释怀。不远千里伴客前来的明月也许忠诚,但这冷冷无心的专一又能提供多久的支撑呢?所以,当行人到达目的地长安之后,他几乎是如释重负地作别了这旅途中唯一的伙伴,并发出深知痛痒却带有局外人庆幸般的感叹:“不知今夜月,又作谁家客。”
王建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亮始终遵循自己阴晴圆缺的逻辑,而人却愿意一厢情愿地比附自己的感情和忧伤。月照人,人看月,究竟谁是谁的客呢?
白居易主张文学要为时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几乎对所有文人来讲,这都是不可达到的要求,包括他自己。本篇便写出了与君臣国家无甚关联的“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