骠国乐,骠国乐,出自大海西南角。
雍羌之子舒难陀,来献南音奉正朔。
德宗立仗御紫庭,黈纩不塞为尔听。
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
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
曲终王子启圣人,臣父愿为唐外臣。
左右欢呼何翕习,至尊德广之所及。
须臾百辟诣阁门,俯伏拜表贺至尊。
伏见骠人献新乐,请书国史传子孙。
时有击壤老农父,暗测君心闲独语。
闻君政化甚圣明,欲感人心致太平。
感人在近不在远,太平由实非由声。
观身理国国可济,君如心兮民如体。
体生疾苦心憯凄,民得和平君恺悌。
贞元之民若未安,骠乐虽闻君不叹。
贞元之民苟无病,骠乐不来君亦圣。
骠乐骠乐徒喧喧,不如闻此刍荛言。
作者
-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简介
《骠国乐》是诗人白居易(772-846)所作的新乐府诗(载《全唐诗》第七册卷四二六,白居易三),记写了唐贞元十七年(801年)骠国(古缅甸的前身)乐舞到大唐来表演的情景:“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一作千)击文身踊。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可见这种乐舞的乐器是螺号和铜鼓,舞者顶髻文身,舞姿耸动跳踊,有时摇摆旋转。
元稹亦有同名的新乐府诗,可没有记与实际的舞姿。
译文
相关考证
在唐南诏时期,《骠国乐》在永昌地区应该是流行的。《蛮书·卷十南蛮疆界接连诸蕃夷国名》载:“骠国在蛮永昌城南七十五日程,阁罗凤所通也。”即今缅甸北部掸邦,其时,属永昌节度所辖领域疆界邻国,与南诏国关系极为密切,《新唐书》说:“南诏以兵疆地接,常羁制之。”同时与唐王朝常有往来,且到都城长安演奏《骠国乐》。《旧唐书·本纪》载:唐“贞元十八年(802年)春正月乙丑,骠国王遣使悉利移来朝贺,并献其国乐十二曲与乐工三十五人。”其首先踏入中国的地盘就是永昌地区,曾在今保山坝东大庙大殿壁上画有《骠国乐》演奏图,写有白居易《骠国乐》赞美诗,这说明《骠国乐》在永昌地区是很流行的。后来至元明时期先后设置为“邦牙宣慰使司”、“缅甸宣慰使司”,为永昌府统领。
而《骠国乐》乐器有多少种,规模有多大,是什么样的一支乐队?《新唐书·卷二十二·志第十二·礼乐(十二)记载说:
唐“贞元十七年(801年),骠国王雍羌遣弟悉利移、城主舒难陀,献其国乐,至成都,韦皋复谱次其声,又图其舞容、乐器以献。凡工器二十有二,其音八:金、贝、丝、竹、匏、革、牙、角。大抵皆夷狄之器,其声曲不隶于有司,故无足采云。[3]
金二、贝一、丝七、竹二、匏二、革二、牙一、角二。铃钹四,制如龟兹部,用圆二寸,贯以韦,击磕应节。铁板二,长三寸五分,博二寸五分,面平,背有柄,系以韦,与铃钹皆饰绦纷,以花叠缕为蕊。螺贝四,大者可受一升,饰绦纷。有凤首箜篌二:其一长二尺,腹广七寸,凤首及项长二尺五寸,面饰虺皮,弦一十有四,项有轸,凤首外向;其一顶有条,轸有鼍首。筝二:其一形如鼍,长四尺,有四足,虚腹,以鼍皮饰背,面及仰肩如琴,广七寸,腹阔八寸,尾长尺余,卷上虚中,施关一张九弦,左右一十八柱;其一面饰彩花,傅以虺皮为别。有龙首琵琶一,如龟兹制,而项长二尺六寸余,腹广六寸,二龙相向为首;有轸柱各三,弦随其数,两轸在项,一在颈,其覆形如狮子。有云头琵琶一,形如前,面饰虺皮,四面有牙钉,以云为首,轸上有花象品字,三弦,覆手皆饰虺皮,刻捍拨为舞昆仑状而彩饰之。有大匏琴二,覆以半匏,皆彩画之,上加铜瓯。以竹为琴,作虺文横其上,长三尺余,头曲如拱,长二寸,以绦系腹,穿瓯及匏本,可受二升。大弦应太簇,次弦应姑洗。有独弦匏琴,以斑竹为之,不加饰,刻木为虺首;张弦无轸,以弦系顶,有四柱如龟兹琵琶,弦应太簇。有小匏琴二,形如大匏琴,长二尺;大弦应南吕,次应黄钟。有横笛二:一长尺余,取其合律,去节无爪,以蜡实首,上加师子头,以牙为之,穴六以应黄钟商,备五音七声;又一,管唯加象首,律度与荀勖《笛谱》同,又与清商部钟声合。有两头笛二,长二尺八寸,中隔一节,节左右开冲气穴,两端皆分洞体为笛量。左端应太簇,管末三穴:一姑洗,二蕤宾,三夷则。右端应林钟,管末三穴:一南吕,二应钟,三大吕。下托指一穴,应清太簇。两洞体七穴,共备黄钟、林钟两均。有大匏笙二,皆十六管,左右各八,形如凤翼,大管长四尺八寸五分,余管参差相次,制如笙管,形亦类凤翼,竹为簧,穿匏达本。上古八音,皆以木漆代之,用金为簧,无匏音,唯骠国得古制。又小匏笙二,制如大笙,律应林钟商。有三面鼓二,形如酒缸,高二尺,首广下锐,上博七寸,底博四寸,腹广不过首,冒以虺皮,束三为一,碧绦约之,下当地则不冒,四面画骠国工伎执笙鼓以为饰。有小鼓四,制如腰鼓,长五寸,首广三寸五分,冒以虺皮,牙钉彩饰,无柄,摇之为乐节,引赞者皆执之。有牙笙,穿匏达本,漆之,上植二象牙代管,双簧皆应姑洗。有三角笙,亦穿匏达本,漆之,上植三牛角,一簧应姑洗,馀应南吕,角锐在下,穿匏达本,柄觜皆直。有两角笙,亦穿匏达本,上植二牛角,簧应姑洗,匏以彩饰。
凡曲名十有二:一曰《佛印》,骠云《没驮弥》,国人及天竺歌以事王也;二曰《赞娑罗花》,骠云《陇莽第》,国人以花为衣服,能净其身也;三曰《白鸽》,骠云《答都》,美其飞止遂情也;四曰《白鹤游》,骠云《苏谩底哩》,谓翔则摩空,行则徐步也;五曰《斗羊胜》,骠云《来乃》。昔有人见二羊斗海岸,强者则见,弱者入山,时人谓之“来乃”。来乃者,胜势也;六曰《龙首独琴》,骠云《弥思弥》,此一弦而五音备,象王一德以畜万邦也;七曰《禅定》,骠云《掣览诗》,谓离俗寂静也。七曲唱舞,皆律应黄钟商;八曰《甘蔗王》,骠云《遇思略》,谓佛教民如蔗之甘,皆悦其味也;九曰《孔雀王》,骠云《桃台》,谓毛采光华也。十曰《野鹅》,骠谓飞止必双,徒侣毕会也;十一曰《宴乐》,骠云《咙聪网摩》,谓时康宴会嘉也;十二曰《涤烦》,亦曰《笙舞》,骠云《扈那》,谓时涤烦悯,以此适情也。五曲律应黄钟两均:一黄钟商伊越调,一林钟商小植调。乐工皆昆仑,衣绛氎,朝霞为蔽膝,谓之裓裲。两肩加朝霞,络腋。足臂有金宝镮钏。冠金冠,左右珥珰,绦贯花鬘,珥双簪,散以毳。初奏乐,有赞者一人先导乐意,其舞容随曲。用人或二、或六、或四、或八、至十,皆珠冒,拜首稽首以终节。其乐五译而至,德宗授舒难陀太仆卿,遣还。开州刺史唐次,述骠国献乐颂以献。”
由以上记载可见,《骠国乐》是一个乐器较多、队伍庞大的演奏乐队。当时在长安都城演出后,观众深受感动,一些诗人即兴写诗描绘赞美,其中大诗人白居易写出《骠国乐》赞赏。
那么《骠国乐》是属于什么乐曲呢?《唐会要》说:“骠国在云南西,与天竺国相近,故乐曲多演释氏词云。每为曲,皆齐声唱,有类中国柘枝舞。其西别有弥臣国,乐舞与骠国同。袁滋、郗士美至南诏,并见此乐。”可见,《骠国乐》为印度佛曲系统,“多演释氏词”,即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