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之制,何代斯兴?溲合料豆,磨如胶饧,扒须两歧之势,鏊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经火烙而滂澎,乃随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蚁行,黄白忽变,斯须而成。“卒律葛答”,乘此热铛。一翻手而覆手,作十百而俄顷。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似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此煎饼之定制也。若易之莜屑,则如秋练之辉腾。杂之以蜀黍,如西山日落返照而霞蒸,夹以脂膏相半之豚胁,浸以肥腻不二之鸡羹。晨一饱而达暮,腹殷然其雷鸣。借老饕之一啖,亦可以鼓腹而延生。若夫经宿冷毳,尚须烹调,或拭鹅脂,或假豚膏,三五重叠,炙赙成焦,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远飘。更有层层卷扫,断以厨刀,纵横历乱,绝似冷淘,汤合盐豉,末挫兰椒,鼎巾水沸,零落金条。时霜寒而水冻,佐小啜于凌朝。额涔涔而欲汗,胜金帐之饮羊羔。奈尔东人运蹇,奇荒相继,豆落南山,凝于珠粒。穷惨淡之经营,生凶荒之妙制。采绿口十于椒榆,渍浓液以杂治。带黎烟而携来,色柔滑而苍翠。野老于此,效得酱于仲尼,仿缩葱于侯氏。朵双颐,据墙茨,咤咤枨枨,鲸吞任意。左持巨卷,右拾遗坠,方且笑锅底饭之不伦,伢五侯鲭之过费。有锦衣公子过而羡之曰:愿以我鼎内之所烹,博尔手中之所遗可一乎?野老怃然,掉头不易!
作者
-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清代文学家。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广读经史,学识渊博。代表作《聊斋志异》,是我国文言文短篇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简介
《煎饼赋》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一篇著作,文中主要考证了煎饼的历史演变,义记述了三百年前鲁中地区制作食用煎饼的状况,对研究淄博饮食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古面食皆以饼名,盖取面水合并之义。若汤饼、蒸饼、胡饼之属,已见于汉魏间。至江溲、薄持、安溲、牢丸、束晰赋及之,然不解其何物。齐俗尚薄饼。昔高瓒卷大饼如庭柱,蜀赵氏合三斗面为一枚,是皆乖巧,当世即秘其传;惟明邱文庄,进轶饼于上而甘之,因而为名是薄饼之制,其来已数代矣。独煎饼合米豆为之,齐人以代面食。二月二日尤竞之。是时荐新葱,富者夹半咸肉,比户胥然。昔惟北齐主与石勒筒有“卒律葛答”之谜,而他不概见,岂非自古及今惟齐有之欤?缘行于世者不远,故见之古者尤稀。康熙中,齐亢阳甚,二麦辄数岁不登,则煎饼之裨于民生非浅鲜也,因为之赋。
译文
煎饼的制作方法,最早是什么时期出现的呢?浸泡料豆,用石磨磨成糊状物,架设鏊子,在瓦盆中舀上一勺煎饼糊放到鏊子上,用耙子沿着鏊子摊一圈。由于鏊子是热的,煎饼糊所到之处就迅速的被凝固一层,就是所谓的煎饼。没有凝固的就被耙子带着向前走,重复这一过程直到整个鏊子摊满。待成熟以后,需要及时用铲子沿鏊子边沿把摊好的煎饼抢起揭下。烙好的煎饼像月亮一样圆,像铜钲一样大,像剡溪纸一样薄,颜色像黄鹤的翎羽,这就是煎饼的基本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