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于万斯年,受天之祜。

受天之祜,四方来贺。于万斯年,不遐有佐。

翻译注释

    译文
    后能继前惟周邦,世代有王都圣明。三位先王灵在天,武王配天居镐京。
    武王配天居镐京,德行能够匹先祖。上应天命真长久,成王也令人信服。
    成王也令人信服,足为人间好榜样。孝顺祖宗德泽长,德泽长久法先王。
    爱戴天子这一人,能将美德来承应。孝顺祖宗德泽长,光明显耀好后进。
    光明显耀好后进,遵循祖先的足迹。基业长达千万年,天赐洪福享受起。
    天赐洪福享受起,四方诸侯来祝贺。基业长达千万年,那愁没人来辅佐。

    注释
    ⑴下武:在后继承。下,后;武,继承。
    ⑵世:代。哲王:贤明智慧的君主。
    ⑶三后:指周的三位先王太王、王季、文王。后,君王。
    ⑷王:此指武王。配:指上应天命。
    ⑸求:通“逑”,匹配。瑞辰《毛传笺通释》:“按‘求’当读为‘逑’。逑,匹也,配也。……言王所以配于京者,由其可与世德配合耳。”
    ⑹言:语助词。命:天命。
    ⑺孚:使人信服。
    ⑻下土:下界土地,也就是人间。式:榜样,范式。
    ⑼孝思:孝顺先人之思,此系以孝代指所有的美德,举一以概之。王引之《经义述闻》:“孝者美德之通称,非谓孝弟之孝。”
    ⑽则:法则。此谓以先王为法则。
    ⑾媚:爱戴。一人:指周天子。
    ⑿应侯顺德:吴闿生《诗义会通》:“侯,乃也;应,当也。‘应侯顺德’,犹应乃懿德。”而《水经注》等书认为应侯是武王之子,封于应(地在今河南宝丰西南)。
    ⒀昭:光明,显耀。嗣服:后进,指成王。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广雅·释诂》:‘服、进,行也。’……《仪礼·特牲·馈食礼》注:‘嗣,主人将为后者。’……是知嗣服即后进也。”
    ⒁兹:同“哉”。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兹、哉古同声通用。”来许:同“后进”。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谢沈书引作‘昭哉来御’是也,……许、御声义同,故通用。……‘昭哉来许’犹上章‘昭哉嗣服’也。”
    ⒂绳:承。武:足迹。祖武,指祖先的德业。
    ⒃於(wū):感叹之词。斯:语助词。
    ⒄祜(hù):福。
    ⒅不遐: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不遐’即‘遐不’之倒文。凡《诗》言遐不者,遐、胡一声之转,犹胡不也。”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雅》、《颂》三个部分。《》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