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苏秦弟厉因燕质子而求见齐王。齐王怨苏秦,欲囚厉,燕质子为谢乃已,遂委质为臣。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持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伯也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厉遂不敢入燕,皆终归齐,齐善待之。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齐使人谓魏王曰:“齐请以宋封泾阳君,秦不受。秦非不利有齐而得宋地也,不信齐王与苏子也。今齐、魏不和,如此其甚,则齐不欺秦。秦信齐,齐、秦合,泾阳君有宋地,非魏之利也。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而不信苏子矣。齐、秦不合,天下无变,伐齐之形成矣。”于是出苏代之宋,宋善待之。

翻译注释

      当初,苏秦的弟弟苏厉因燕国人质的事求见齐王。齐王由于怨恨苏秦,就要囚禁苏厉,燕国的人质替苏厉请罪才罢了,于是齐王让苏厉做人质的信使。由于燕国相国子之与苏代是姻亲,子之又想得到燕国的大权,才让苏代带着做人质的公子来到齐国。齐国派苏代回报燕国:燕王哙问苏代说:“齐王能称霸吗?”

      苏代说:“不能。”

      燕王说,“为什么?”

      苏代说:“他不信任自己的太臣。”

      因此燕王把政事单独委任给子之,不久让出王位,燕国发生了大乱。齐国进攻燕国,杀死了燕王哙、子之。燕国人拥立昭王,苏代、苏厉不敢进入燕国,最终都回到齐国,齐国很友好地对待他们。苏代经过魏国:魏国替燕国扣留了苏代。齐国派人对魏玉说:“齐国请求把宋地封赏给泾阳君,秦国没有接受。秦国并不认为有齐国的联合及得到宋地对自己不利,而是不信任齐王和苏代。观在齐、魏两国不和达到如此程度,齐国就不会再欺骗秦国。秦国如果听信齐国,齐、秦两国联合起来,泾阳君得到宋地,这并非对魏国有利。所以大王不如让苏代东去齐国,秦国一定会产生怀疑,不信任苏代。齐、秦两国不能联合,天下不发生什么变故,进攻齐国的形势就形成了。”于是魏王让苏代离开魏国来到宋国,宋国很友好地接待了苏代。

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畔经离道之书”。“《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师道作《战国策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