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谓燕王曰:“齐南破楚,西屈秦,用韩、魏之兵,燕、赵之众,犹鞭策也。使齐北面伐燕,即虽五燕不能当。王何不阴出使,散游士,顿齐兵,弊其众,使世世无患。”燕王曰:“假寡人五年,寡人得其志矣。”苏子曰:“请假王十年。”燕王说,奉苏子车五十乘南使于齐。

  谓齐王曰:“齐南破楚,西屈秦,用韩、魏之兵,燕、赵之众,犹鞭策也 。臣闻当世之举王,必诛暴正乱,举无道,攻不义。今宋王射天笞地,铸诸侯之象,使侍屏匽⑧,展其臂,弹其鼻,此天下之无道不义,而王不伐,王名终不成。且夫宋,中国膏腴之地,邻民之所处也。与其得百里于燕,不如得十里于宋。伐之,名则义,实则利,王何为弗为?”齐王曰:“善。”遂与兵伐宋,三复宋,宋遂举。

  燕王闻之,绝交于齐,率天下之兵以伐齐,大战一,小战再,顿齐国,成其名。故曰:因其强而强之,乃可折也;因其广而广之,乃可缺也。

翻译注释

      苏秦对燕王说:“齐国向南攻破楚国,向西制服秦国,驱使韩、魏两国的军队,燕、赵两国的兵众,如同用鞭子赶一样。假使齐国到北面进攻燕国,即使有五个燕国也不能抵挡。大王何不暗中派遣使者,差遣游说之士去各国,使齐兵陷入困境,让它的百姓疲惫不堪,这样就可使燕国世代无患。”

      燕王说:“给寡人五年时间,寡人就能实观自己的愿望。”

      苏秦说:“让我给大王十年时间。”

      燕王十分高兴,送给苏秦五十辆车,让他到南面出使齐国。苏秦对齐王说:“齐国向南攻破楚国,向西制服秦国,驱使韩、魏两国军队,燕、赵两国兵众,如同用鞭子赶一样。臣下听说当代杰出的君王,一定要诛杀残暴的诸侯,平定混乱的天下,讨伐无道的昏君,攻打不义的国家。如今宋王箭射天神鞭打地神,铸造诸侯的人形,让它们侍立在路旁的厕所里,又拉开它们的双臂,用石子射它们的鼻子,这是天下昏庸无道、不讲信义的人,然而大王却不去攻打他,大王的英名终难成就。况且宋地,是中原最肥沃的土地,齐国的边民与宋相处,与其从燕国得到百里土地,不如从宋图得到千里土地。进攻宋国,名义上是为了正义,实际上又得到好处,大王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齐王说:“好。”

      于是发兵进攻宋国,三次击败宋国军队,宋国被齐国攻占。燕王听说后,同齐国断交,率领天下诸侯的军队进攻齐国,经过一次大战,两次小战,使齐国疲弊,成就了燕王的声名。所以说:利用它的强大去对抗强国,就可以折服它;利用它扩张的野心来增大它的贪欲,就可以残害它。

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畔经离道之书”。“《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师道作《战国策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