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攻魏急。或谓魏王曰:“弃之不如用之之易也,死之不如弃之之易也。能弃之弗能用之,能死之弗能弃之,此人之大过也。今王亡地数百里,亡城数十,而国患不解,是王弃之,非用之也。今秦之强也,天下无敌,而魏之弱也甚,而王以是质秦,王又能死而弗能弃之,此重过也。今王能用臣之计,亏地不足以伤国,卑体不足以苦身,解患而怨报。

  “秦自四境之内,执法以下至于长輓者,故毕曰:‘与嫪氏乎?与吕氏乎?’虽至于门闾之下,廊庙之上,犹之如是也。今王割地以赂秦,以为嫪毐功;卑体以尊秦,以因嫪毐。王以国赞嫪毐,以嫪毐胜矣。王以国赞嫪氏,太后之德王也,深于骨髓,王之交最为天下上矣。秦、魏百相交也,百相欺也。今由嫪氏善秦而交为天下上,天下孰不弃吕氏而从嫪氏?天下必合吕氏而从嫪氏,则王之怨报矣。”

翻译注释

      秦国加紧进攻魏国。有人对魏王说:“因战败而放弃土地不如用土地贿赂容易,因被围困使土地成为死地不如放弃土地更容易。能放弃土地,而不能使用土地进行贿赂,能使土地成为死地而不能放弃,这是人的大错。观在大王失去土地数百里,丢掉城邑几十座,而国家的祸患依然没有解除,这是大王放弃土地而没有利用土地的结果。观在秦国强大,天下无敌,魏国弱小得很,而大王却因此招来秦国的进攻,大王又只能把土地变成死地,而不肯放弃,这是极严重的错误。观在大王如能采用臣下的计策,失去一些土地不至于损害国家,轻贱自己的身躯不至于使皮肉受苦,解除了祸患并且报了怨仇。”

      “秦国国内上至执政的大臣下至长予驾车的平民,本来就都在闻:‘秦王亲近缪毒吗?亲近吕不韦吗?’即使走在里巷的大门之下,或是到了朝廷之上,依溜有人如此询问。现在大王割让土地来贿赂秦国,把它作为缪毒的功劳;轻贱自身来尊奉秦国,因此而依靠缪毒。大王用国家来赞助缪毒,臣下认为胶毒会获胜。大王用国家赞助穋毒,秦太后一定会感激大王的恩德,这种感激会深及骨髓,大王得到的交情是天上最上等的。秦国,魏国百次相交,百次互相欺骗。观在由于缪毒而同秦国亲善,获得天下上等的邦交,天下人谁会不抛弃吕不韦而去跟从翅毒呢?天下诸侯一定会舍弃吕不韦而跟从嘐毒,那么大王的怨仇也就报了。”

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畔经离道之书”。“《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师道作《战国策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