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生无奈日奔驰,有弟偏教各别离。
最是令人凄绝处,孤檠长夜雨来时。

还家未久又离家,日暮新愁分外加。
夹道万株杨柳树,望中都化断肠花。

从来一别又经年,万里长风送客船。
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作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简介

    《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00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三首紧扣一个“别”字,突出一个“情”字,内容上各有侧重,情调上互有区别,逐首上升,步步深化。第一首从“谋生”的角度,侧重抒离情。由于家境困顿,生活所迫,无奈离家,难免思乡念弟。第二首从“旅途”的角度,侧重描离景。兄弟重逢,又得离别,嫩杨细,恰似离情别绪。第三首从“游子”的角度,侧重赠离言。牵肠挂肚,万语千言,一句定宗。第一、二两首,其格调低沉,情感较脆弱;第三首格调爽健,感情激昂。这组诗意境隽永,语言流畅,用词清丽,用典恰当。

注释

    诸弟:指作者鲁迅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庚子: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无奈:没有办法。日:天天。奔驰:奔波的意思。
    偏教:
    凄绝:伤心,凄痛欲绝。
    孤檠(qíng):孤灯。檠:放灯盏的架子,代灯。
    日暮”句:1898年,鲁迅初次离家去南京投考江南水师学堂时,曾作《戛剑生杂记》,记旅途的心情说:“行人于斜日将堕之时,暝色逼人,四顾满目非故乡之人,细聆满耳皆异乡之语,一念及家乡万里,老亲弱弟必时时相语,谓今当至某处矣,此时真觉柔肠欲断,涕不可仰。故予有句:日暮客愁集,烟深人语喧。皆所身历,非托诸空言也。”
    断肠:即秋海棠。《采兰杂志》:“昔有妇人怀人不见,恒洒泪于北墙之下。后洒处生草,其花甚媚,色如妇面,其叶正绿反红,秋开,名曰断肠花,即今秋海棠也。”这里借用断肠花来比杨柳,使人生出无限离愁。古人折柳赠别,因把杨柳和离愁连结在一起。《三辅黄图》:“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万里长:南朝宋代人宗悫年轻时,他的叔叔宗炳问他志愿,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宋书·宗悫传》

译文

    其一
    为了寻求生活的出路,我不得不在人生的道路上奔走;谁没有骨肉兄弟呵,我忍受着离愁别绪的凄楚。
    为谋生而无可奈何地离开家乡,这是最使人凄苦痛绝的时候;深人静只有孤灯为伴,滴滴嗒嗒的声敲打在我的心头。
    其二
    旧家度假还没有多少时日,又要启程离开老家;当踏上夕阳西下的旅程,眷恋的愁绪又在心中萌发。
    尽管一路上春风吹拂,一排排的杨柳绽出新芽;但我此时此刻看到它们,却幻化成绵延无尽的相思
    其三
    兄弟刚刚团聚又要分别,待到来年才能重逢相见;旅途千里迢迢不可畏,鼓帆轻舟破浪过险关。
    我万语千言难以叮咛,唯有一句应牢记心间;人生道路不能由命运来主宰,进取奋发才能掌握主动权。

赏析

    创作背景
    这三首诗,作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二月,署名“戛剑生”,是现存鲁迅最早的诗作。鲁迅时年二十,在南京陆师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念书。他利用寒假,于这年的阴历十二月二十六日还家,次年正月二十日回南京,故有“还家未久又离家”之说。
    鲁迅原本兄妹四人,唯一的妹妹名“端”,1887年生,未满周岁死于天花。四弟周椿寿1893年生,1898年病亡。1893年鲁迅祖父因科场舞弊案被捕入狱,家道即已中落。鲁迅父亲常年卧病,一直延请有名的中医诊治,所费不赀,于1896年病逝,这就越发使周家“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周椿寿的夭折,对于全家人可谓上加霜。鲁迅1898年5月考入南京陆师学堂,小弟过世是这年的十一月初八,鲁迅正放假回家,三天后不得不再回南京。此后直到1902年1月从矿路学堂毕业,转赴日本留学,鲁迅经常回绍兴探望家人。他是长子,祖父下狱,父亲生病和病逝,在这过程中族人、亲戚和乡里的冷眼与欺侮,他比两个弟弟周作人、周建人自然承受得更多。去南京前,他就已经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读书之外,经常“出入于质铺和药店”,去南京之后,更是心系故家两个“弱弟”。这三首诗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写成的。

    整体赏析
    这三首诗反复咏叹离愁别绪,大有凄痛欲绝之感。全诗紧紧扣住一个“别”字,凝结着作者真挚的感情。第一首写了“有弟偏教各别离”,已点出此意;第二首又用“还家未久又离家”再叙别情;第三首再写“从来一别又经年”,这样紧扣诗题,层层深入,起到反复咏叹的作用。但是,这三首诗为组诗,它们在思想内容上既统一,又各有侧重。第一首是忆别,第二首是惜别,第三首则是赠别。
    第一首在忆别中,用“谋生无奈日奔驰”纵冠三首。它点出了离别的背景,使这组叙别之诗带上了比较凄苦的气氛。作者用“谋生无奈”抱怨手足相离,显然对社会的逼迫表露着愤慨情绪。鲁迅的毅然出走,到南京去,当然并不单单是为了谋生,但自从父亲去世以后,作为长子,他不得不负起家庭的重担。因此,“谋生无奈日奔驰,有弟偏教各别离”,则反映出这离别的出于不得已的成份,尤其是“偏教”二字,衬托出这种愤怨的感情。诗人鲁迅在诗中是把这点作为主要的方面来表现的。这种在异乡感到的郁郁不快的别离之情,贯穿全诗。在这一首中,后两句“最是令人凄绝处,孤檠长夜雨来时”,尤为深刻,把背井离乡的游子之心写得十分真切。在那漫漫的长夜中,面对孤寂的灯光,听着那凄凄声,怎能不凄绝。诗篇的感人正在于作者真情实感的表现。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皆身所历,非托诸空言也。”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两句诗不仅是居异地的孤寂和怀乡的恩情感人肺腑,而且以情寓景,情景相融,浑然一体。
    第二首重点在惜别,因此,依恋之情更加浓重。“还家未久又离家,日暮新愁分外加”,是这首诗的主调。回家度假的鲁迅,多么想和两个弟弟多住一些时日。可是,为假期所限,又不得不匆匆离去。这种“还家未久又离家”的心情,在日暮的时刻,尤其感到沉重。这两句诗直抒胸臆,没有多作烘托,既见出依恋之心,又有揉肠之感。接着,诗中用生动的形象和动人的情景,再次写出旅途的惆怅和怀弟的痛楚。它和第一首的不同之处,除了写不忍离别之外,还在于着重写了分别路上的特有心情。依依杨柳是说别情不断。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传统。诗中写了杨柳树就含有这个意思。但是,作者把它放在了路途两侧来写,一方面是离途之景,一方面又渲染了依依送别之情。这就不是单纯地仿古。特别是在写了“夹道万株杨柳树”之后,笔锋一转,紧接写了一个“望中都化断肠花”的境界,使诗篇更加荡人心弦。在这个境界里,随着客的前行,溪河两岸的万株杨柳臆隐退去,家乡越来越远,望着望着,在作者的眼中竟然像一片断肠之花了。以情注景,颇有韵味。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虽然思绪万端,但感情却很平稳,先写还家,又写离家,还家未久,离家却长;还时欣喜,离时难舍,日将暮而愁更重。但是后两句却如奇峰突起,一下构成感情激荡的高峰,柔肠欲断,涕不可抑。从艺术表现上看,这首诗的特点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因而深沉含蓄,余味不尽。这种余味,不仅是艺术上的,也是思想上的。这是年轻时的鲁迅在抒发“寻求别样人们”时感到的惆怅,开始咏叹他目睹的人生和社会。
    第三首的主旨在于赠别。它是在忆别、惜别之后,赠言相勉,所以情绪激昂,不甘命运,要抗争自强。如果说前面两首侧重于感情的话,那么这一首则理智多于感情,奋发多于沉闷。仿佛看到漫远的长风,把在江波上闯荡的客送走,有志趣高远之感和乘风击浪的气魄,显示出作者百折不回的毅力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进取精神,“从来一别又经年,万里长风送客船”,总括别离,乘风上路,由于这一别又要一年才能见面,便不能不有赠言相嘱,所以便有“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的结句。全诗完整和谐,富予深意。这里的“万里长风”,不是随便用的。沿江驶船固然要有长风相助,但用了“万里长风”这四个字气势就很不凡,说明这所送的客船既不同于“凄孤舟”,也不同于“轻轻别棹”,虽有漫远之感,整个调子,却显得开朗乐观,壮阔有力,心情为之一振,精神也感奋。鲁迅在“谋生无奈”的情况下,经历了这场重大的离别,因此自奋图强之心,久蓄于胸。“从来一别”句叙离家之久,“万里长风”句述离家之远,表现了无限感慨。之后,便奋然发出了“文章得失不由天”的勉励之声。这首诗,脉络贯通得十分自然,铿锵有力,托住了三首组诗。它把浓重的离愁别绪,化作了积极的奋抗精神,较好地表现了主题。
    总的来说,这组诗,思路紧紧相连,句句写到紧要处。每首之中,后两句常神采突现,韵味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