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者,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骨之气味者也。五脏有疾,出于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知五脏之害矣。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二。膏之原出于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满设切) (朗切)一。凡十二原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病者也。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一滞取三阴)。今夫五脏之有病,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皇甫谧总结了魏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吸收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做了十分繁重的选材整理工作,并加入了自己的实践经验而著成本书。
    有北宋熙宁二年初刊本、南宋及元刊本、明正统二年(1437)重刊本、嘉靖刊本及《医统正脉》刊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