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人俱受气于天,其有独尽天寿者,不免于病者,何也?岐伯对曰∶五脏者固有大小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大小长短浓薄结直缓急者。凡此二十五变者,各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也。

  心小则安,邪弗能伤(《太素》外邪不能伤),易伤于忧;心大则忧弗能伤,易伤于邪(《太素》亦作外邪);心高则满于肺中,闷而善忘,难开以言;心下则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心坚则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杨上善∶心脏言神有八变,后四脏但言脏变不言神变者,以神为魂魄意之主,言其神变则四脏可知,故略而不言也。)

  肺小则少饮,不病喘(一作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逆气;肺高则上气喘息咳逆;肺下则逼贲迫肺,善胁下痛;肺坚则不病咳逆上气;肺脆则善病消瘅易伤也(一云易伤于热喘息鼻衄);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病胸胁偏痛。

  肝小则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善(一作苦)膈中,且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加胁下急,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空则易受邪;肝坚则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偏痛。

  脾小则安,难伤于邪;脾大则苦腠 (音停)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则 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加于大肠,下加于大肠则脏外易受邪;脾坚则脏安难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端正则和利难伤;脾偏倾则螈 善胀。

  肾小则安难伤;肾大则(一本云耳聋或鸣,汁出)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伤于邪;肾高则善病腰膂痛,不可以俯仰(一本云背急缀耳脓血出或生肉塞);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俯仰,为狐疝;肾坚则不病腰痛;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善腰尻痛。凡此二十五变者,人之所以善常病也。

  曰∶何以知其然?曰∶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无 者心高,小短举者心下, 长者心坚, 弱小以薄者心脆,直下不举者心端正, (一作面)一方者心偏倾。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一作大)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张胁者肺下,好肩背浓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背膺浓者肺端正,膺偏竦(一作欹)者肺偏倾。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广胸反 者肝高,合胁脆 者肝下,胸胁好者肝坚,胁骨弱者肝脆,膺胁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胁骨偏举者肝偏倾。

  黄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

  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耳高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凡此诸变者,持则安,减则病也。

  曰∶愿闻人之有不可病者,至尽天寿,虽有深忧大恐怵惕之志,犹弗能感也,大寒甚热弗能伤也;其有不离屏蔽室内,又无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者何也?曰∶五脏六腑,邪之舍也。五脏皆小者,少病,善焦心,人愁忧。五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以忧。五脏皆高者,好高举措。五脏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五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脏皆偏倾者,邪心善盗,不可为人,平反复言语也。

  曰∶愿闻六腑之应。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也。《素问》曰∶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下章言肾之应毫毛,于义为错。

  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也。《素问》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其义相顺。

  肝合胆,胆者,筋其应也。《素问》曰∶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其义相顺。

  脾合胃,胃者,肉其应也。《素问》曰∶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其义相顺。

  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也。《九卷》又曰∶肾合骨。《素问》曰∶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其义相同。

  曰∶应之奈何?曰∶肺应皮。皮浓者大肠浓,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里大者大肠缓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心应脉。皮浓者脉浓,脉浓者小肠浓,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波小者;小肠小而短;诸阳经脉皆多纡曲者,小肠结。

  脾应肉。肉 坚大者胃浓,肉 么者胃薄,肉 小而么者胃不坚,肉不称其身者胃下,胃下者小脘约不利,(《太素》作下脘未约。)肉 不坚者胃缓,肉 无小裹 标紧,(一本作无小裹累)者胃急,肉 多小裹(一本亦作累字)者胃结,胃结者上脘约不利。

  肝应筋。爪浓色黄者胆浓,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文者胆结。

  肾应骨。密理浓皮者三焦膀胱浓,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腠理疏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

  曰∶薄浓美恶皆有其形,愿闻其所病。曰∶各视其外应以知其五内,则知所病矣。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皇甫谧总结了魏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吸收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做了十分繁重的选材整理工作,并加入了自己的实践经验而著成本书。
    有北宋熙宁二年初刊本、南宋及元刊本、明正统二年(1437)重刊本、嘉靖刊本及《医统正脉》刊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