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皇甫谧总结了魏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吸收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做了十分繁重的选材整理工作,并加入了自己的实践经验而著成本书。
有北宋熙宁二年初刊本、南宋及元刊本、明正统二年(1437)重刊本、嘉靖刊本及《医统正脉》刊本等。
黄帝问曰∶刺节言去衣者,刺关节之支络,愿闻其详。岐伯对曰∶腰脊者人之关节,股 者人之趋翔,茎睾者身中之机,阴津之候,津液之道路也。故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流而下溢于睾,水道不通,炅不休息,俯仰不便,趋翔不能,荣然有水,不上不下, 石所取,形不可匿,裳不可蔽,名曰去衣。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 ..
黄帝问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随其脉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闻此痛在血脉之中耶,将在分肉之间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蓄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岐伯对曰∶此众痹也,非周痹也。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左应右,以右应左,非能周也,更发更休。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 ..
黄帝问曰∶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者,其故何也?岐仁对曰∶痛者,其寒气多,有寒故痛。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为寒。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乘阴,故为热。其多寒汗出而濡者,此其逢湿胜也。其阳气少,阴气盛,两 ..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厉风,或为偏枯。其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气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凄(《素问》作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使人解 ( ..
黄帝问曰∶刺节言解惑者,尽知调诸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何以解之?岐伯对曰∶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足,实者有余,轻重不得,倾侧宛状,不知东西南北,乍上乍下,反复颠倒无常,甚于迷惑。补其不足,泻其有余,阴阳平复。用针如此,疾于解惑。淫邪偏客于半身,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 ..
黄帝问曰∶人有八虚,各以何候?岐伯对曰∶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 。凡此八虚者,此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由,是八邪气恶血因而得留,留则伤筋骨,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
暴拘挛,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主之。腋拘挛,暴脉急,引胁而痛,内引 ..
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气热则叶焦,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着则生痿矣。故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 ,胫肿而不任地(《素问》作挈,肿作 )。肝气热则胆热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 ..
肩痛不可举,天容及秉风主之。肩背髀痛,臂不举,寒热凄索,肩井主之。肩肿不得顾。气舍主之。肩背髀不举,血瘀肩中,不能动摇,巨骨主之。肩中热,指臂痛,肩 主之。肩重不举,臂痛,肩 主之。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肩胛中痛而寒至肘,肩外俞主之。肩胛周痹,曲垣主之。肩痛不可举,引缺盆痛,云门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