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甲乙经作者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皇甫谧总结了魏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吸收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做了十分繁重的选材整理工作,并加入了自己的实践经验而著成本书。
有北宋熙宁二年初刊本、南宋及元刊本、明正统二年(1437)重刊本、嘉靖刊本及《医统正脉》刊本等。


  天冲,在耳上如前三分,刺入三分,灸三壮。(气府论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率谷,在耳上,入发际一寸五分,足太阳、少阳之会,嚼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三壮。

  曲鬓,在耳上,入发际 ..


  臣闻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不通人曰技,斯医者虽曰方技,其实儒者之事乎。班固序《艺文志》,称儒者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此亦通天地人之理也。又∶方技者,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非能通三才之奥,安能及国之政哉。晋·皇甫谧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有高尚之志。得 ..


  五处,在督脉傍,去上星一寸五分,足太阳脉气所发,刺入三分,不可灸(《素问》水热穴注灸三壮)。

  承光,在五处后二寸,足太阳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禁不可灸。

  通天 ..


  上星一穴,在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一寸陷者中,可容豆,督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囟会,在上星后一寸,骨间陷者中,督脉气所发,刺入四分,灸五壮。

  前顶,在囟会后一寸五分,骨 ..


  黄帝问曰∶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愿闻孙络溪谷亦各有应乎?岐伯对曰∶孙络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以应一岁,以洒(《素问》作溢)奇邪,以通荣卫。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舍(《素问》作会)大气也。

  神庭,在发际直鼻,督脉、足太阳..


  黄帝问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伯高对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曰∶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知各几何?曰∶头(一作颈)之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发所覆者颅,至项一尺二寸,发以下至颐长一尺,君子参(又作三,又作终)折。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 长九寸 ..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斜上结于膝。其下者,从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额(一作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鼽(《灵枢》作 字)。其下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 。其支者,入腋下,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斜上入于鼽。其病小指支踵跟痛(一作小指 ..


  黄帝曰∶天地相感,寒热相移,阴阳之数,孰少孰多?阴道偶而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而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而阴气多,阴气盛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下归,阴阳相离,何补何泻?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九针之要,在于终始,能知终始,一言 ..


  黄帝问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化物者也。其气内循于五脏,而外络支节。其浮气之不循于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穷之?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经之气街者,能知解结,绍 ..


  黄帝问曰∶愿闻脉度?岐伯对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之六阴足,长八尺,六八合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长六尺五寸,六六合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凡三丈九尺。跷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合一尺,凡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合八尺,二五合一尺,凡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