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

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

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

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

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

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

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

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

十年出幕府,自可持军麾。

此行既特达,足以慰所思。

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

常恨结欢浅,各在天一涯;

又如参与商,惨惨中肠悲。

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

黄尘翳沙漠,念子何当归。

边城有馀力,早寄从军诗!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简介

    《送高三十五书记》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此诗主要写高适的履历及其与作者的情谊,而以劝其休兵为主旨。全诗分三段。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边事,是送别高适的本旨;中十八句为第二段,写高适的为人,有宽慰,有忠告;末十句写二人的离别之情。全篇章法整饰,结构匀称,抒写离情,而情在景中,情景交融,别具一格。

注释

    ⑴高三十五:即诗人高适。唐人以称呼排行表示尊敬和亲切。时高适为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掌书记。

    ⑵崆峒:山名,在今甘肃平凉县西,属六盘山。

    ⑶公:指高适。主将:指哥舒翰。

    ⑷穷荒:贫瘠边远之地。

    ⑷饥鹰:比喻高适。《旧唐书·高适传》:“适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

    ⑸幽并:幽州,河北之地;并州,山西之地。两地多出健儿。

    ⑹脱身簿尉:高适为封丘县尉时曾写诗表示不忍鞭挞百姓,今为书记,故曰“脱身”。

    ⑺捶楚:杖击,鞭打。

    ⑻触热:冒着炙热。武威:郡名。

    ⑼国士知:意谓不以众人相待。

    ⑽军麾(huī):用作指挥的军旗。

    ⑾特达:犹特出,这里有前途远大意。

    ⑿浅:短浅。方聚复散,故曰结欢浅。

    ⒀参与商:参商二星,一出一没永不相见,是说分手后难得见面。

    ⒁鸿鹄(hú):名,即天鹅

    ⒂翳(yì):遮蔽。

    ⒃何当:何时。   

译文

    崆峒一带小麦已经成熟,我希望暂且休兵以保护收成。

    请您询问主将哥舒翰:当此之时何必要去荒远之地用兵?

    您像一只没有吃饱肉的雄鹰,侧着翅膀随人飞腾。

    您身跨鞍纵横驰骋,像幽并健儿一样勇猛。

    您从县尉的苦差中脱出身来,才告别了鞭挞黎民的营生。

    请问如今做了什么官?为什么冒着炎热向武威开进?

    您回答说是军中一名书记,感愧被勇敢的将军所任用。

    人啊确实是不易了解的,希望您对行止多加慎重。

    在军府中好好干上十年八载,自然可以拿到主将的旗旌。

    这次出任定然前途远大,足以慰藉您的平生之志。

    男儿得以成就功名,也常常是在年老之时。

    总是遗憾与您交欢日短,海角天涯相隔遥远。

    又像参商二星难能相见,我的心中无限伤感

    吹送着远征的鸿鹄,我却不能随您前去。

    沙漠边地黄尘破日,不知您何时才能回归。

    戍守边城时如有余力,请把从军诗篇尽快回寄。 

赏析

    此诗一说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一说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年),时杜甫长安。高三十五书记,即高适,当时为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旧唐书·高适传》载:“(适)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仇兆鳌按:“据此,则适为书记,在翰未入朝之前,其入朝称适,亦必在十一载时。盖适同至京,而公作诗以送之也。若十四载,翰以疾还京,阖门不与朝请,岂暇荐士君前乎。《通鉴》谓:十三载五,翰奏前封丘尉高适为掌书记。此特遥奏授官,恐适未必至京,何缘送赠诗章耶。明与《旧书》、杜诗不合。”

    高适放弃封丘尉一职,后得田梁丘之荐,入边防名将、陇右兼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不久担任左骁卫兵曹,掌书记。后随哥舒翰入朝,又一次与杜甫相见,然后去河西节度府(驻今甘肃武威),分别时杜甫作《送高三十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