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作者杨继洲

针灸大成》,针灸专著,又名《针灸大全》,10卷。明杨继洲(济时)撰,刊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杨氏根据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简称《玄机秘要》),参考明以前20余种针灸学著作,并结合作者针灸临床经验编成此书。卷1首载仰、伏人周身总穴图,针道源流,次载《针灸直指》,包括选自《内经》、《难经》17篇有关针灸论述;卷2为周身经穴赋、百症赋、标幽赋等10篇针灸歌赋;卷3为五运、六气歌、百穴法歌等20篇歌赋及针灸问答;卷4为仰伏人尺寸图、背俞、腹部穴歌、中指取寸、九针论、针法补泻、针灸禁忌等;卷5为井荥俞原经合穴、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等;卷6、7为五脏六腑、十四经穴之主治、经穴歌、考证法、奇经八脉、经外奇穴等;卷8载《神应经》穴法及诸、伤寒、痰喘咳嗽等临床各科疾病针灸取穴法;卷9选录各家针法及灸法,并附杨氏本人之针灸医案;卷10附陈氏(佚名)《小儿按摩经》(系现存最早之小儿按摩专书,赖此书之转载而得以流传)。本书较全面论述针灸理论、操作手法等,并考定腧穴名称和部位,记述历代名家针灸医案,为对明以前针灸学术的又一总结,是学习研究针灸的重要参考著作。


  甲己辰戌丑未十,乙庚申酉九为期,丁壬寅卯八成数,戊癸巳午七相宜,丙辛亥子亦七数,逐日支干即得知。



  甲己子午九宜用,乙庚丑未八无疑,丙辛寅申七作数,丁壬卯酉六顺知,戊癸辰戌各有五,巳亥单加四共齐,阳日除九阴除六,不及零余穴下推。

  其法如甲丙戊庚壬为阳日,乙丁己辛癸为阴日,以日时干支算计何数,阳日除九数,阴日除六数,阳日多,或一九、二九、三九、四九;阴日多,或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剩下若干,同配卦数 ..


  冲脉

  考穴:公孙二穴,脾经。足大趾内侧,本节后一寸陷中,举足,两足掌相对取之。针一寸,主心腹五脏病,与内关主客相应。

  治病:〔西江月〕九种心疼延闷,结胸翻胃难停,食积聚胃肠鸣,水食气疾膈病。脐痛腹疼胁胀,肠..


  春夏先深而后浅,秋冬先浅而后深,随处按之呼吸轻,迎而吸之寻内关,补虚泻实公孙是,列缺次当照深,临泣外关和上下,后溪申脉用金针。先深后浅行阴数,前三后二却是阴,先浅后深阳数法,前二后三阳数定。临泣公孙肠中病,脊头腰背申脉攻,照海咽喉并小腹,内关行处治心疼。后溪前上外肩背,列缺针频率气通。急按慢提阴气升,急提慢按
..

  五脏:脏者,藏也。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故为五脏。

  六腑:腑者,府也。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受五脏浊气,名传化之府,故为六腑。

  五脏藏精而不泻,故满而不实。六腑输泻而不藏,故实而不满。如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 ..


  手之六阳经脉,从手至头,长五尺,共计五六合三丈。

  手之六阴经脉,从胸走手,长三尺五寸,共计三六一丈八尺,五六合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之六阳经脉,从头走至足,长八尺,共计六八四丈八尺。

  足之六阴经脉,从足走入腹中,长六尺五寸,共计六六三十六,五六当三尺,合三丈九尺。< ..


  手肺少商中府起,大肠商阳迎香二,足胃头维厉兑三,脾部隐白大包四,手心极泉少冲来,小肠少泽、听宫去,膀胱睛明、至阴间,肾经涌泉俞府位,心包天池中冲随,三焦关冲耳门继,胆家瞳子髎窍阴,厥肝大敦期门至,十二经穴始终歌,学者铭于肺腑记。



  《内经》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其液涕。 ..


  手阳明经穴主治

  《内经》曰:“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又:“大肠为白肠。”

  手阳明大肠经穴歌

  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长,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 ..


  足阳明经穴主治

  《内经》曰:“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又曰:“胃为黄肠。”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胃者,水谷之,六腑之大原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

  足阳明胃经穴歌 ..